读书
读书推荐
作者信息
- ID: 目暮十三
- 平台:B 站
- 联系方式:微信 dcisland
背景介绍:村上春树应该是很多国人都很熟悉的一位日本作家,国内关于他的一些段子也流传很久。我在学生时代就在苏北小城的书店里看见过他的书,印象里应该是《且听风吟》,可能大部分读者说到他,想到的也是这本,或者还有《1Q84》和《挪威的森林》等等。
这次想为大家推荐的是村上为数极少的纪实文学作品。
1995 年 3 月 20 日上午,东京,这一天是周一,无数人像往常一样走进他们熟悉的车站。然后,命运就被拦腰斩断。
这一天,奥姆真理教发动了沙林毒气袭击。
该事件最终造成(维基数据)14 人死亡,近 6300 人不同程度受伤。伤者中,一部分严重患者此后受后遗症折磨终身,他们当中有人视力重度损伤,有人神经系统严重受损失去行动能力,等等。
内容介绍:事件发生的次年,村上春树从 1996 年 1 月起花整整一年时间走访受
害者及其家属,几经波折,最终于 1997 将约 60 位受害者或受害相关人员的采访记录整理出版。(绝大部分受害者拒绝采访,或部分受害者接受采访后后悔要求删去相关记录)这就是第一本《地下》。
随后村上再次出发,这一次他采访 8 名奥姆真理教教内成员,这次他试图为我们带来另一个视角,让我们得以一窥那神秘的宗教内部的样貌,这就是第二本采访录,《地下 2:应许之地》
村上迄今为止总共只有三部纪实类作品,这就是其中两部。我个人认为,相比于村上其他那些销量不错的小说,这两部采访录有着更加“源头”的价值,它也是少数不受村上本人写作风格影响的作品,因为它的作者其实并非村上,而是那些录音机前的人们。
村上在《地下》中指出,发动袭击的奥姆信徒们并不像媒体试图渲染的那样是“他们”,而是货真价实的“我们”,邪教与正常人的区分并没有那么明显的一条线。邪教的产生有其深层次的社会原因,简单地归结为“他们疯了”是极其浅薄的,也不能避免再次发生。
相信不少《睡前消息》节目的观众都还对督工提到韩国邪教的内容有些印象(2020年 2 月 25 日 81 期)。或许很多人看到这类新闻时抱有壁上观的心态,觉得韩国之事与我无关。
但我想说的是,韩国的多个新兴宗教、包括早已闻名的统一教,都早已在、且现在仍在我国境内秘密发展信徒,扩张势力。在主流网络不曾关注的角落,他们用一些国内不常用的视频软件远程传教,在东北的一些少数民族自治区,他们更是几乎半公开地活动。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我们绝不应轻视邪教问题。
或许已无人能说清,人们只是在某个夜晚突然发现,夜空中有两个月亮。
一篇关于人工智能时评的读后感
作者信息
- ID: 一个路人甲
- 平台:B 站
- 联系方式:微信 saga1394
科技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快场景创新以人工智能高水平应用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随后科技部又公布了《关于支持建设新一代人工智能示范应用场景的通知》。
理由:“人工智能”是一个很热门的研究方向,预示着一个巨大的产业市场,人民群众基于朴素认知对“人工智能”抱有美好愿景。然而实际情况是否如此,需要有严肃的媒体节目以相对客观的角度向公众说明相关信息。
一篇关于人工智能时评的读后感,主要提及:
- 补充时评中提到的十大应用场景之外的应用场景
- 关于人工智能在生产端大规模应用的过程和影响的推演
- 人工智能在生活端基础设施的形态设想
- 人工智能基础研究值得关注的方向

除了通知中提到的十大应用场景之外,我觉得人工智能在未来养老看护上的应用场景值得关注,如智能外骨骼或辅助设备,智能看护机器人或设备设施等。
传统工业场景中,业主其实并不缺少人工智能应用的思路,基于行业认知和生产过程,他们其实最清楚哪些环节和位置最适合进行人工智能改造,但是这样的改造需求往往很科幻,需要了解人工智能技术的人用技术语言进行重构,另外现有的技术并不一定能够支持这些需求有效实现。了解实际需求,把科幻落地成科学,是目前人工智能行业一个非常大的痛点。
接上条,假设 2 的痛点已经完美解决,那必将是一次社会生产力跨越式进步,然而社会生产力进步必须配套合适的生产关系和分配制度,若三者错配,可能会造成新的(剧烈的)社会矛盾。应组织研究社会、经济和法律等社会学科的科学家重点进行相关研究,提前做好事实调研、逻辑推演和理论准备。(在这里有很多有趣讨论和探讨,比如说杨安泽提出的 UBI 方案及其变种)
大规模应用人工智能所需的基础设施除了西数东算这样基于集中大规模算力 和高速通信网络的云计算结构之外,个人或个体运算单元也应该得到足够的重视。因为个体产生的数据全部上网,既不隐私,也不环保。在算力和算法达到要求时 候,应让这些个体数据主体留在本地,有选择的上网;另外,一些本地设备和应 用需要的运算和存储,云计算也很难满足(比如由于通信上的物理极限导致网络 延迟),所以个人运算单元就是必不可少的基础设备。类比于目前相对普及的 PC 或手机等终端,个人计算单元的算力至少要是它们的数十倍或百倍以上,才能满足未来的计算需求。这样的设备即使摩尔定律一直有效,也不太可能完全小型化,它的形态很值得探讨。一个比较有趣的想法是个人计算单元可以和智能驾驶的新能源汽车有机结合起来。
基于上述推演,人工智能的基础研究有三个非常值得关注的方向:一是安全,二是系统应用,三是底层算法。
5.1 安全包含两个方面,一是 safety ,人工智能大规模参与甚至取代人类进行社会生产,原有的安全边界肯定要发生剧烈变化,相关流程守则规范都需要研究;二是 security ,人工智能大规模应用到关键或敏感领域,必然面临各式各样的潜在威胁和攻击,由于人工智能本身也可以成为攻击的工具,所以相关防御工作很值得关注;此外值得一提的是人工智能的伦理研究,比如人工智能本身没有危险,但是它的应用会对社会公平、公开和公正等方面产生影响,从而造成安全风险。
5.2 系统应用是指运行人工智能的计算机和网络系统技术的开发。人工智能是一种高算力、密集通讯、频繁储存的技术应用,且对能源、散热和系统健壮性也有很高要求。某些算法在实验室也许有成果,但是在工程上却很难实现经济应用。在硬件上进行研究突破将是很好的探索方向。
5.3 底层算法区别于 5.2,是实现智能效果的核心因素。目前的人工智能算法虽然经过大几十年的发展,屡有重大突破,但底层逻辑仍然是通过数学手段拟合现实世界,输出结果仍然是一种“概率”。概率代表了某种程度上的不确定性,然而现实生活中很多场景需要高度的确定性才能运作,因此底层算法仍然需要不断研究。此外从国家安全的角度考虑,某些底层算法也需要一定程度上的重构和保密,避免被更强算力,更先进算法直接暴力拟合。
《心理学与生活》阅读体验
作者信息
- ID: Cookie
- 平台:微信
- 联系方式:lainhuicai@gmail.com
我最近在阅读《心理学与生活》,上一本是《社会心理学》。从《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之后,我对这方面的书籍产生兴趣。
我对读书总是懒懒散散,不求甚解。我尽力从脑子里挖出一点自己还记得的体悟,欢迎斧正。
1、人的行为、情绪与认知是分离而又是统一的。
人们对遇到的某一件事情的反应由三个部分组成:首先是认知,然后是情绪,最后是行为。
人们遇到认知之外的事情,第一情绪是茫然,反应是愣住。例如现在突然有一只老虎出现在你面前,人们的第一反应是呆在原地,之后感受恐惧,产生逃跑或者其他表示恐惧和逃避的行为。
人们遇到认知之内的事情,从旧有的经验提取当时的情绪和行为造成的反应,决定延续或者改变现有的情绪与反应。
这是人们的行为、情绪与认知的分离:认知产生情绪,情绪决定行为。人们的行为、情绪与认知也是统一的。
由于人们的行为通常会对自己、环境或者是他人造成影响,而这种影响会反馈到自己身上,导致或有益或有害的结果,这种反馈的结果会影响到人们的认知,并且通常会造成人们认知的转变。比如你由于忧郁而去酗酒,导致酒驾并受到了惩罚,那么在你下次被忧郁困扰的时候,也许你会用较为平静的情绪和读书行为代替忧伤和酗酒。
人们的行为产生的后果可能会导致人们认知和情绪的改变,认知和情绪又决定着行为。这是关于人的行为、认知和情绪的一点思考。
我想起《活出生命的意义》这本书中所写的,人们在任何时候、任何环境中都拥有选择的权利。
我知道了放弃选择也是一种选择,而每个人都要为每个人的选择承担责任,我学会在大部分时候用沉默来对抗他人的思想灌输。
2、相关不代表因果
心理学测验中的变量被称为“因素”,比如学生的睡眠时长和考试成绩在某项测验中是两个因素,心理学研究者在发起以“学生的睡眠时长与考试成绩之间的关系”为题的研究时,要排除掉其他的干扰,例如被研究者的年龄、性别等等其他无关因素。
排除掉其他的因素之后,产生的实验结果数据经过处理确实体现了“学生的睡眠时长与考试成绩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那么,我们就可以说它们之间就有了因果关系吗?当然,在这个例子之中,也许我们可以比较轻易的判断它们确实有某种程度上的因果关系。
那么,我们换个例子,“某知名成龙代言的产品的生厂商大部分都倒闭了”,这个例子中的两个因素,“某成龙代言”和“生厂商倒闭”更可能是相关还是因果呢?
很多事情不像表面看起来那么简单,在现实中,明晰的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是很难被发现的,因为相关的因素太多。
这让我开始学习,多问为什么以及质疑权威。
3、 虚假独特性
你穿着一件大红色的衣服走进一间有一百个人的房间,他们全部穿着黑色或者白色的衣服,你觉的这个时候会有多少人会关注你独特的衣服颜色?
对被研究的询问,他们大致会回答有 70%-80% 的人关注到了他们。而对那房间
中的一百人进行调查,实际上只有 20% 左右的人关注到这件事。
人们会高估他人对自己的注意程度,因为我们关注自己并认为其他人也是如此,但如果人们都是关注自己的,就意味着对他人的关注是会减少的。
《黑客与画家》说,“人们不会因为你站在那里就关注到你,但是人们会因为你一直站在那里而关注你。”
4、 虚假普遍性
如果你有一辆车,那么你认为其他人也拥有同类型的车的概率是多少?如果你看过一本书,你认为在你周围的人也看过这本书的人占多少比例呢?你觉的你和最要好的朋友之间对一件事情达成共识的概率又会是多少?
我曾经和我的哥哥进行过比较深入的谈话,我们年龄差不多,学习和教育经历也差不多。我们聊的不是很愉快,中间差一点不欢而散,由于一些事情,我们开始互相指责,我沉默了一会,我体会到他的心情,我跟他说:“谢谢你担心我”。
我们延续了谈话,但是不再回到之前的话题。
我想,我和最亲密的人都无法在一些事情上达成一致,也不该猜测其他人能理解我或者是和我有一样的特质与想法。而在这之前,我一向是这么认为的。
我开始学习尽力的不带评论地观察,尽力地先倾听和理解。而不是:“其他人一定也都是这么想,这么做的”,“人人如此”。
5、 偏见与质疑
《霍乱时期的爱情》形容一位上了年纪的贵妇人时有这么一句话,“她的一生都靠偏见活着”。我想,这是对一个人可以进行的最刻薄,最恶毒的批判了。
一个人的头脑中,总是空空如也,被别人的偏见装饰成一间富丽堂皇的破屋子,也是我能想象到的,最悲哀的生活。
偏见是什么?我从书中理解的,是对某一个群体或者对该群体之中的个体的事先的判断和定论。“他是个黑人,就一定是粗鲁的、暴力的”,“他是个白人,一定是存在种族歧视的”,“穷人都是愚昧的”,“富人都不干净”,“他的慈善行为一定都是假装的”,直到我写下这些话的时候,我扪心自问,我依然存在着这些偏见。
偏见从哪里产生?大部分情况下是我们平时接触到的信息渠道之中,例如书籍、媒体、社交网络,一开始,是一个微不足道的观点;紧接着,是铺天盖地的信息之中对你的精准推送和观点强化;到最后,你主动去搜索这一类观点编织而成的文章,你带着答案去寻找答案,“为什么我觉得人出生的时候命运就已经决定 了?”
如何发现并对抗偏见?质疑,从相反的方向进行质疑,想想,“如果人的命运不是一出生就被决定了,而是可以改变的”成为一个事实,你应该如何为这个事实进行辩护,找出相关的论证?你的脑子里冒出了两个人,互相辩论,你一开始的那个观点仍然坚不可摧,不可动摇吗?也许这个时候,心里会出现第三个声音。
6、 关于基因、遗传与社会阶层的思考
这部分内容,是我在回顾以往的蛋卷俱乐部观众投稿时,临时想加入的,行为是临时的,但是想法有了一段时间。
我是计划生育期间出生的,为了躲避罚款户口在奶奶那一辈上,出生大概六十天左右交给奶奶抚养直到六岁。
我的父亲十七岁到工地打工,今年五十多岁,我不记得了,我一直也没有记清楚父母的岁数,但我清楚记得奶奶的年龄。
我的父亲打工打了四十年,我六岁以后的教育经历大致上是放养式的,父亲一年一见,母亲是全职主妇,学校是睡觉、打架、偶尔念书的地方,他们三者有着清晰的分割线。
那么,我的父亲的基因遗传给了我什么东西呢?没有很多钱,也没有什么社会地位,我父亲现在还在山里和一些一样的工人们喝酒,在太阳下做事。他的教育,也是带我去工地上打工,想告诉我不好好念书的下场,想告诉我打工的辛苦。
那么,我的父母的基因遗传给了我什么东西呢?我想那一定是有的,因为培养出我们三个这么优秀的子女,那么,是什么呢?
我想起我的父母,他们在烈日下劳作的场景,用呵斥代替关怀的话语,用体罚代替鼓励的教育,他们在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生活和子女的热爱。
那么,他们的基因遗传给我的就是对生活的热爱和坚持了吧。
我尊敬他们,并对此表示感谢。我想这份礼物很重要,我们的基因真的很优秀。
马督公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