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
读书《乌合之众》
作者信息
- ID: 村东摸鱼王
- 平台:B 站
“《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为社会心理学领域的经典著作,作者勒庞在书中细致描述了群体心理的一般特征,分析了人们在群聚状态下的心理、道德、行为特征。解释了为何群体往往呈现出“盲目”、“冲动”、“狂热”、“轻信”的特点,而统治者又是如何利用群体的这些特点建立和巩固自身统治的。”——上面这段引言是两个月前浙江省委党校某教育中心荐书时的引言,我现在原封不动地复制过来,官方怎么推荐我就怎么推荐。
全书共分三卷十三个章节,分别讲述了群体的心理、群体的意见与信念、不同群体的分类及其特点,自从其问世以来就得到了无数心理学家、社会学家、政治家的高度评价,以至于直到今天诸如政治家煽动国家疯狂、商业界鼓动群体购买、媒体诱导民众意志等等行为,都或多或少利用了勒庞的思想,很多行动纲领甚至根本就是参考了勒庞的群体心理分析而制定的。同时,书中对于犯罪群体的阐述,说明群体的犯罪倾向等,对于研究犯罪心理学的人们以及法律工作者们,也会有莫大的帮助。
然而一切事物都是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产生的,也必然带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勒庞的这本《乌合之众》里面也带有一些受当时历史所限制的在今天看来并不正确的观点,例如基因决定论、歧视女性、种族偏见和歧视等,不过一个受过正常教育的懂得理性思考的人应该知道什么叫“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知道什么叫 “辩证看待”。另外,任何事物只要出现就必然会引来质疑。《乌合之众》这本书问世之后也引来了不少的批判,其中经常被提到的就是詹姆斯•索罗维基的《群体的智慧》,他的观点就和勒庞相对,认为我们要么是低估了群体的智慧,要么是高估了精英或者专家们的作用。《群体的智慧》这本书我目前还没有读过,希望有其他的读者或者睡前消息编辑部的成员能分享一下,这里先上我对《乌合之众》的部分摘录和自己的感想:
引言:
只有深刻洞悉群体心理,才能理解法律和制度对他们的约束是多么苍白无力;才能理解除了强加给他们的意见之外,他们几乎没有能力提出自己的意见;而且想要领导他们,就不能以基于纯粹公平理论的规则条例来实现,而是要找出什么能给他们留下印象以及什么才能引诱他们。(煽动情绪是一门生意。看看现在有多少百万+甚至千万+的自媒体博主都在靠煽动情绪来恰流量,尤其是性别问题和地域问题上,一个社会热点出来,就刨祖坟一样搜集各种以往的类似例子,借以证明自己的结论———哪怕两者没关系也要硬凑。这样的博主占主流,在叠加经济形势下行带来的戾气,网民情绪化一点也不奇怪。)
第一卷第一章:
在集群中,所有人的情感和思想会选择一个相同的方向,而且他们的意识人格将逐渐消失。如此一来,集群中的个体便形成了一种集群心理。
构成群体的个体在考虑事情时从数量方面出发,他们会感受到一种无敌的力量并因此而形成一种本能.但当他们独自一人时就必须努力克制这种本能。这时候,个体将不情愿地从另一种角度来审视自己:群体是无名的因此也无须承担责任,然后一直控制着个体的那种责任感便完全消失了。( “法不责众”或许就是这个意思吧。)
第一卷第一章:
群体的每一种情感和行为都属于传染的一种,而且个体在受到传染后很容易会为集体利益而牺牲个人利益。这种能力有违个体的本性,而且除非作为群体的一部分,否则一个人很少能做到这一点。(这一点利用到正地方去,那就可以做出可歌可泣的贡献,要是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那就是被人卖了还替人数钱了,这一点很适合用来形容某些互联网二极管。)
第一卷第二章:
在群体的观察之下,最简单的事情也很快会变得面目全非。
群体会永远徘徊在无意识的边陲地带,迅速屈服于所有的暗示,拥有所有无法上溯至理性影响的生命体所特有的暴力感受,同时失去所有的批判能力,而且除了过度经信以外再无其他能力。
群体情绪中的简单与夸张所导致的结果就是,群体中的人既不知道怀疑,也不知道确定与否……群体中的人会走向两个极端。一经宣布,这种怀疑就会转变成无可争议的证据。因而,赞成或不赞成的情绪就会产生,在这种情况下,一个独立的个体就会获得力量并立即成为群体中个体所愤恨的对象。
群体只知道简单和极端两种情绪;他们将所收到的观点、想法和信念暗示作为一个整体而接受或拒绝,而且会将它们看作绝对真理或绝对错误。对于那些通过暗示过程所诱发,而非通过理性思考而产生的信仰而言,情况总是如此。(个人认为,这段话几乎就是为描述眼下的中文互联网量身定做的,尤其是在一些具有重大争议的话题上,比如:地域问题、性别、文化、中医等方面,你总能看到勒庞所描写的人集中出现。)
第一卷第三章:
为公众留下深刻印象的不是事实,而是事情发生并引起注意的方式……如果了解了如何为群体留下深刻印象的艺术,同时也就了解了如何统治他们的艺术。(参考督工对两次唐山打人案影响力天渊之别的评价:普通人如果不能从新闻中得到情感冲击,的确就容易无视别人的苦难,甚至没有监督的热情,要是没有充足的信息量,大多数人其实并没有那么关心自己的同胞。)
第一卷第四章:
群体并不理性,它们会将观念作为一个整体而选择接受或拒绝,它们既不会进行讨论也不会提出反驳,而且他们所接收到的暗示会侵入他们思想的整个领域,并立即使得他们将这些暗示转变成行为。我们曾说过,群体在受到适当的影响之后会准备为他们所激发出来的理想而奉献自己。我们还看到,他们只具有暴力和极端情绪,在他们所处的情况下,同情很快就会成为崇拜,而且厌恶情绪几乎在产生的那一刻起就会变成憎恨。
第二卷第二章:
对于民众而言,他们从未渴望过真理。他们抛弃了与他们品位不符的证据,如果再受到谬误的引诱,他们宁愿选择将谬误供为神明。无论是谁,只要能为他们带来幻想,这个人就会轻易成为他们的领袖:无论是谁,只要试图毁灭他们的幻想,这个人就会成为他们的受害人。(不要劝架也是有点道理的,疯狗总要咬点什么东西,你强行阻止它去咬它原本要咬的东西,它就会来咬你。)
第二卷第三章:
长期享有威望的神和人从未经受过人们的议论。如果要得到群众的仰慕,威望的载体就必须与他们保持距离。(郑渊洁说:太阳最高明的地方就在于它把光明撒向人间的同时不让任何人接近它;督工评价西班牙王室丑闻的时候也认为:维持想象中的完美形象需要距离,得到民众的认同需要亲民,这两个目标是彼此冲突的,看来古代的皇帝选择住在重兵把守的皇宫里也不止只为了安全考虑。)
第二卷第四章:
群体观念的可变性比以往更加明显,这要归结于三个不同的原因:
第一个原因就是,古老的信念愈加失去了它们的影响力,而且它们也不再有能力像以前一样形成短暂的观点。普遍信念的衰弱为许多偶然出现的观点提供了生长的沃土……这种观点引导的完全缺失以及普遍信念遭遇毁灭的最终结果就是,各个阶级的信仰都存在的极端分歧,而且群众对与其直接利益无明显关系的事物表现得越来越漠不关心。(多么准确的形容。)
西塞罗有一句名言: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们摆脱现实的奴役,而现在的年轻人正意图做着相反的努力——为了适应现实而改变自己。这句话让我震撼的原因不是因为它说的有多对,而是它是古罗马人说的,到今天居然还是对的。同样的,勒庞这本书作给我的感触也在于,他在普法战争的时代的一些描述,放到今天依然能够超越种族、国家、社会制度甚至是历史,准确地把握群体的共同特点,不知道这背后是类似的社会关系决定的,还是人性中的一些共同点决定的……
马督公点评
从基因或者说生理结构来说,我们是几十亿只高级猴子,只适应小群体生活,最近一万年被农业强行抛进了“大群体”生活,所以产生了各种直觉误判。比如说,在小群体里面,唱歌最好听的人,往往也是自己创作音乐的人,所以我们就把歌手当做整条音乐产业链的代表——这显然不合理,但符合直觉。
乌合之众这一类书,对“误判”的描述不错,但我们更需要解释为什么“误判”普遍存在,以及如何用社会科学缓解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