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On this page

观众社论

对应届生和往届生区别就业是否公平的一些看法

作者信息

  • ID: 又高又壮的韭菜
  • 平台:B站
  • 联系方式:15151855257

我觉得督工对此事的观点论证有瑕疵,我们国家无论是公务员招收,国企招收,都对应届生和往届生有极大的区分,包括毕业未就业有两年的应届生择业期,但是只要你有一个月的社保,你就算往届生,再加上传闻中政府对私企也有应届生的补贴,所有这些充分证明,应届生往届生不仅仅是一个市场选择的问题,而是一个政府的政策倾向的问题,马前卒的论证丝毫没有涉及到,所以说论证有瑕疵。

另外一点,督工在谈论这个话题时,所用的思路是,市场筛选决定了倾向应届生,存在即合理,然而,督工自己在企业涉及性别歧视时,也说到了,我们应该给女性生育补偿,政府直接给,而不是企业给,以提高企业雇佣女性的积极性,换句话说,并不是存在即合理,而是政府应该通过政策,促进不同性别公平就业,那么为什么不同性别区别对待应该用政策进行纠正,应届生往届生就不应该纠正,督工这个话题仅仅聊到了表层没有聊到根上。

马督公点评

  1. 我根本不认为有就业歧视,你自己开个企业,只会选性价比最好的劳动力,以及筛选成本最低的劳动力。也许双非的毕业生也有不错的,但筛选成本高,政府又不帮助筛选,那只好不用了。
  2. 至于国企,选应届生也算帮助学生获取就业经验。真正的问题在于“终身雇佣”,而不是只要应届生。如果国企用工减少就直接n+1辞退,就没这么多人在意国企招谁。

关于社会化抚养

作者信息

  • ID: vidi_vici_veni
  • 平台:B站
  • 联系方式:prion@live.de

马前卒多次在节目里提到儿童的社会化抚养,这里有几个问题需要澄清。那就是社会化抚养的儿童,在未成年之前,监护的主体是谁。如果是政府或者某种形式的公权力(下文简称政府),事实上政府和父母关系就是买卖儿童的关系,父母生下来一次交易基本就失去了关系(未来器官捐赠、换骨髓这种极端生物学需求除外)。在这个前提下,监护主体政府拥有全部的处置权。那么马前卒提到的各种措施除了财政需求和技术细节,没有大的阻力。儿童本身就是政府的,非主观故意的养死了,养坏了,仅仅是国有资产流失而已。但是这个方式,有比较大的风险。在没有强有力的宣传措施介入下,肯向政府出售子女的父母,存在着一定的道德伦理压力。事实上可能是社会经济地位较低的人群,换句话说,是统计学上意义上基因比较差的人群。长期下去,会不断强化,后果可能是政府抚养本身就成了一个事实上的低素质标签,长远看会引发社会问题。另一种形式,是监护主体还是父母,政府是养育儿童的被委托人,代替父母行使部分养育任务。这种模式孩子还是父母的,在社会伦理道德上,接受度比前一个形式要接受度高得多。那么随之带来的一个问题是,父母如何信任政府能把孩子养好?比如现有的公立幼儿园这种模式,父母有比较深的介入,大多数情况可以相信政府。而马前卒倡导的社会化抚养,政府介入程度要远大于幼儿园。父母让渡出的权力责任,怎么监督政府?我们现在有一个类似的情形,就是养老院。在相当程度上,养老院是和马前卒的社会化抚养委托程度是类似的,抚养方负责大部分照顾责任。但是目前的养老院,或者说社会化养老做得非常不如人意。统计上的多数,基本上把老人送到养老院,属于不孝行为。相对养育儿童,养育老人更容易监督,因为老人是成年人,大部分有一定意识和判断力,可以比较清楚的评估自己的满意度。因此,如果试图进行后一种方式的社会化抚养儿童,我建议先从社会化养老开始,这个事情办好了,才能取信于群众,办好社会化抚养儿童。而且社会化养老一样有重大的社会意义,集约化养育可以大量的节约社会资源,包括劳动力资源和住房资源。比如相当一部分高价值劳动力,很多人出于不信任养老院而花费大量时间自己担负起码部分的养老任务。

小结一下,向政府出售儿童式社会化抚养目前和社会现实差距较大,不合适。委托政府抚养的模式更现实。但是后者要求先把社会化养老做好,才能取信于民。

马督公点评

只说两个问题。

  1. 现在已经是“穷人多生,中产少生”了,如果你真觉得阶层和基因优劣有关系,现在的世界正在飞奔向你想象的地狱。
  2. 社会化抚养的本质,是国家直接保护公民——无论成年和未成年。只要用要求现在公立学校的标准去衡量父母,社会化抚养就成了一半——老师打学生留下淤青是什么惩罚,父母也一样。

【睡前省流第一期】省流总结以及我的看法

作者信息

  • ID: 进步思潮
  • 平台:知乎/bilibili
  • 联系方式:1592985163@qq.com
  • 视频内容

这期视频睡前消息讲的是生育率下降的现状,但其实现状我觉得首先要人大部分意识到为什么需要生育率上升。

马前卒说提问题要有自己的观点,云曦替身表示,对于生孩子我们要从两个角度去鼓励,并去减少两个角度的问题:

第一:孩子代表着生活的一种目的和期望,人的生活有两种可能,为了某种目的而生活和为了生活本身而活。多数人往往是两者皆有,但现代丰富的娱乐提供了一种对于后者更详细的细分,享乐主义彻彻底底的为了感官享受生活。

这里不批判任何生活方式,只指出一点,后现代社会的虚无主义本身就是社会整体缺乏目标才产生的,从工业发展时代和后现代的对比来看,有目的的生活确实是比无目的的享乐精神更好也更有更多可能性。而在生活的目的中,繁衍是综合性价比最高的,(最大的可能性,和较低的难度,和其他诸如创业等社会追求比)

第二:人口结构问题不仅仅是解决养老,更重要的是发展可能性。更多的年轻人口才有更多的可能性,年轻人的诞生不仅仅是解决社会的生产问题,而是能带来更多的可能性,比如我们追求共产主义的社会,试想一下如果未来社会都是老年人占据多数,年轻人少之又少,共产主义的社会恐怕很难有出现的可能性。

社会会更倾向于追求稳定,年轻人也会习惯用那些熬年龄低变化的生活工作,社会进步的可能性就会更少。

而年轻人更多,首先有更多人愿意去尝试,其次更大的尝试规模会产生类似于自由市场一样的机制,社会的变化会更有可能向好的角度出发。

应试之我见

作者信息

  • ID: 十月

这期(《460期》)视频的主题是考试制度,以下内容是我的一些读后小思考以及一些视频中可能没有提及到的我的想法:

首先,以下结论的依据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无论是高考也好,还是考编也好,"小镇做题家"们的本质需求是将选择好岗位的“特权”占为己有。

现阶段,只要资源有限,考试就无法摆脱多数人争少数特权(获得选择好学校的特权、获取“铁饭碗”编制)现状,衡水中学的演讲口口声声说自己是为了改变命运,但是他只能改变他自己的命运,而且每有一个衡水中学的学生改变命运,那么就会有一个人失去改变命运的机会。为什么他的演讲这么令人反感,因为他想考高分的目的是去“拱城市里的白菜”,是为了他自己的阶级提升(甚至可能他本身出身就并不差),跟那些“一眼看到头的普通人”划清界限,而不是通过提高社会生产力,让每个考生都获得改变命运的机会。

……易这次被录用的是国家话剧院的演员岗位,国家话剧院是自收自支事业单位,收入来源不是财政拨款,都引发如此大不满,编制亟需改革。参考现在大学的非升即走制:在录用期内如果没有达成一定的考核要求,那么后续不再录用或者降级。编制内也需要指定一定的考核要求,自收自支的单位由单位自行指定,财政拨款的编制考核目标需要接受纳税人的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