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马奖
马督工《睡前消息》三周年视频观后感
作者信息
- ID:董恩威
- 平台:知乎
- 原文
摘要
我认为,督公说的很对,但很遗憾,这是真空当中的球型鸡。为了达到督公的理想状态,我们首先需要大幅度降低管理成本、全面移风易俗、并且物理清除掉绝大部分不能适应这套管理体系的人。我可能正好是他的反面,从小接受广博的素质教育,初中开始每学期班级组织游学一次,高中更是开了一百多门选修课。因为学校性质的原因,大学差不多也聚集了全国最少的小镇做题家。自己在还不错的高校这个小社会里搞it,老婆在地方政府工作多年。碰巧还去过以色列参观过社会化抚养的先驱,基布兹。算是有资格评论一下督公的这套理论了。
督公很贴心的为他的视频制作了十个小标题,我们正好一一来讨论。
一、“小镇”是什么?
督公认为,小镇青年是认识到自己生活在主流社会的外围边缘。努力利用应试教育体系摆脱边缘身份。
这个说法我认为有待商榷,但无伤大雅。实际上社会阶级并未真正的广泛拉大,只是因为近十年来互联网的高度发达,让原本就存在的阶级差距被成倍放大了而已。而感谢算法推荐,让绝大多数真。小镇青年反而根本不在意也没有能力改变,阶级差距已经达到连梦想都不配有的地步了。当看到有小学能够在鸟巢办运动会、开学典礼有院士发言时,我想即便是北京一般的小学生家长,都会心生出“小镇做题家”之感。然而院士也是有孙子的,鸟巢也只是北京的一个比较大的体育场馆。这是一种“正常现象”,只是之前未被曝光而已。我认为“小镇青年”大致可以划成除了拥有中国最顶尖教育资源的那批人之外的所有其他尚有考试能力的人,能被叫做“做题家”的,大致也得是双一流学校的学生了。他们不一定生活在主流社会的真正外围边缘,而是真正的主流社会本身。只是被新媒体成倍的聚焦了“主流社会”的范围。他们被放到了高考这条赛道上,考上之后四年也真的至少在形式上和所有人人人平等,享受同样的教育,吃同样的食堂,翘同样的课,拿同样的奖学金挂同样的科。至少在这如梦一般的四年里,在学校事务内部可能也的确真的做到了平等。
马督公点评
一言以蔽之,小资产阶级,不上不下。对上要平等,对身后的人有戒心。如果能反过来就是革命精神。
二、“做题家”的世界观 ……能被互联网大厂减员影响到的小镇做题家真正内卷的,一般也是中直岗位和东部发达地区的基层岗位,我监考了几年国考和京考,至少在我们这国考还是明显比京考热很多的。而计算机行业也远还没内卷到要去考基层公务员的程度。我们部门最近在招人,这个我还是有发言权的。但就整体上看,2022年的就业形势确实要成倍严峻于2021年,真实原因那肯定就是最近发生的事了。
马督公点评
你这发言就显得年轻,80年代考生也只有一个想法——考大学,进城当干部。关键指标不是经济是否繁荣,而是体制内外提供增量的比例。
体制外的企业,没利润就不融资。体制内的政府,没信用也可以融资造奇观,所以核心问题是地方政府不能破产顺便遣散所有地方公务员。
三、“做题家”与编制 四、 进士轻薄? 五、王安石的反击
……我国公务员制度和古代最大的区别就是官吏不分,现代公务员考试制度实际上只是在选拔“吏”这个层面的东西,他们是办事员而非决策者,只有当你满足组织考验你才有可能变成决策者。而科举考试实际上是考取政治家,他们不负责具体事务。具体的施政从来就是通过吏员来完成的。而吏员在古代可是从来就没听说过要考试,都是家学渊源,公务员体系也是通过大大增加办事人员的专业化程度来完成的。为此增加的公务员考试和为了选拔政务官而产生的科举制毫无关系。这点我想任何一个参加过公务员考试都能够体会到。
另一方面,督公讲的考公务员作为优秀人才的蓄水池和安定剂作用也是有的。只是现代社会这个蓄水池也早已经有考研读研,教师资格证等等替代物了。而且按实际论,现今社会也远远没有到最优秀的人才不考公务员就没有去处的程度。事实上考公务员的往往也都是那些没什么能力又追求稳定的女生(他们也是易烊千玺的受众),家里往往还有一点小钱,可以帮衬着他们有个体面生活。这个基本逻辑不存在,后边又臭又长的扯历史就没有什么意义了。
马督公点评
科举制的核心矛盾,不是考官还是考“吏”,在于用“考”来界定身份,考上了不当官也有“功名”,有国家补贴和免税指标,除非犯罪终身有效。这就必然让懒得上进的躺平,想上进的耗尽一辈子去考。如果考上了也要终身努力,就没那么多问题了。
六、改自己的命
……我们简单列举一个事实,诸位在大学里可能学过高数,在一个一般的双一流学校,真正用两个学期,每周2-3个课时把高数讲明白了的老师有多少?如果考试内容不是课后作业变一变数字,能过的人又有多少?如果现有的大学在一年时间里都不能好好做到的事,怎么可能下放到高中生就没有问题了?同样的道理也可以放在大学其他的公共课程上。如果在现有体系下大学都没法好好做到,又怎么期盼能够推而广之全国统考呢?
马督公点评
大学和大学之间的区别,比航母和轮渡之间的差别还大。大学生和大学生之间的区别,比人和猴子的区别还大。优秀的教育,对于“听不懂”的人无用,然而人类并不需要100个爱因斯坦解决相对论问题,培养一个就够了。教育本来就是拼概率。我作为同济土木系路桥专业的,流体力学一塌糊涂,但我从来不抱怨同济开流体力学课。
顺便,督公说的清末改革是顺应潮流,真是23333
对呀,不改革清朝至少还能再苟五年,不改革哪来的那么多革命家?这些人哪个在革命前不是个秀才举人了?这件事对清朝是有利还是有害历史早有定论。如督公前面所说,不改革前农民起义的智囊最多是个破落秀才,改革了革命党级别一个比一个高。本质上科举就是维护清朝这个想象中的共同体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改了,还不给原来的人出路,不造反还能干嘛呢?我爱大清国 我怕它完了 可谁爱我啊!
马督公点评
对大清国不利,然对中国有何不利?你爱大清国,但中国人民不爱。
七、“做题家”的自我批判
……事实上现在很多中直机关新入职人员已经被所谓的“世家子弟”占了相当大一部分,道理很简单,中直机关实行“阳光工资”,对于小镇做题家来说工资之外的收入几乎没有,就算是可以分到宿舍,多年以后分到房子,解决住宿问题,工资也实在是少的令人发指。在部委完全靠自己生活就基本只能活着,工作强度还巨大,男生相亲绝不算是一个加分项。他们虽然相对来说有一定的家学传承(家里是公务员老师或者经商),可能知道一些做人做事的道理。但这些人对基层状况确实不了解,也没吃过什么苦头,对他们来说巴黎纽约可比燕郊在心理上近多了。省级公务员也有类似的现象。
……这种脱节,也有一部分来自于当前教育模式。从小就在疯狂内卷读书,前十八年两耳不闻窗外事,四年大学是象牙塔,从大二大三起就在准备考研考公考教师资格证律师证acca之类的,谁有功夫管社会是什么样的呢?公务员偏偏还基本只招应届生。这确实是现在教育畸形导致的问题。
马督公点评
世家和进士互黑是永恒的话题,你可以再说100年1000年,但新青年如果不先批判自己,对社会的任何批判都没有建设性。
八、世界不是一根棍子
督公认为,小镇做题家维护自己的尊严与考试这个选拔方式的尊严才批判此次事件。需要通过扩大新的生产力,开辟出新的上升通道来解决问题。
但我认为,这是一个两条平行世界突然相交,让小镇青年破了大防的故事。正如我前面所分析的,四字弟弟的受众大多是年轻女性,而他们有的或许正在复习公考,有的可能刚刚上岸。当发现自己刷题之余看的微博上为之打榜投票,寄托了很多感情的四字弟弟突然不费吹灰之力的拿下了自己或是正在努力,或是费尽千辛万苦的编制时,自己为他所寄托的情感一下子反噬了过来。碰巧,这群人也是网络上发声的主力军,一下子点燃了汹涌的舆论大潮。
至于督公借题发挥的观点嘛,我也认同,后边再讲。
马督公点评
“上升通道”本身就是反动说法。有升就必须有降,这句话类似于澳门赌场鼓励你“手气旺盛”
九、强学校 废科举
督公指出,学校要主导考试,而不是考试主导学校。国家要拿出钱来,建设多类型的公立学校,而不是只注重维护单一考试的公平性。让学校变成了考试复习班。 提出了六条观点。
怎么说呢,无力吐槽。
1.督公在不久以前的456期睡前消息刚刚说过科研是一个依靠骑士冲锋的手工业行业。如果不拔高名校的地位,不在全社会给这个骑士手下不适合科研的伤兵一个荣誉出路,谁又会死心塌地的跟随骑士冲锋呢?不能在说导师压榨学生的时候说这是合理的,榨完了想去干别的了就说抬高地位,拔吊无情啊这是。名校光环是保证科研骑士们有优质耗材的非常重要环节。
马督公点评
荣誉归荣誉,但不能搞“正途”,你自己都证明不了荣誉代表力量,就不要指望荣誉换实际待遇。
……至于他提出的占gdp20%这个问题。这就有一个误区。对于个人来说,钱的确是钱,但站在国家角度来看,钱就不是钱了。突然增加的经费是没有地方花的,现在学校早已经过了缺钱建大楼的年代了。钱基本花在人身上(或者相关的软件),不提前培养,是变不出符合督公要求的人才的,这不是帝国时代里造兵,点了科技树就能出来的。整个社会没有准备好,投再多的钱也是浪费。
马督公点评
钱是用来雇佣优秀人才的。其实中国七十年代如果把民办教师都按公办教师发工资,GDP的10%已经在教育方面了。
…….普职分离、春季高考、江苏省的高考改革、高校自主招生都已经做出了实验,结果如何也看到了,一地鸡毛。至于提高大学淘汰率,前文你已经用大篇幅论述了高考和科举制度的相似性,把一批人暂时束缚在这个轨道里,现如今光是应届生已经非常艰难,如果再加上一堆肄业的那更是难上加难。如果说是增大招生人数,减少毕业人数的话,据我了解小镇做题加们青睐的高校基本上都已经是把基础设施用尽,不存在大规模扩招的空间。本质上,这个可以称之为上山下乡嘛,问题是我们已经无乡可下,打包送去非洲吗
马督公点评
就是因为考试不是常态,所以增加考试就是增加“变态”。类似于路上都是行人,增加两辆车还得多开红绿灯,增加混乱。但如果路上都是公交车,交通秩序反而变好了。
5.任何一个公立单位,必然都会将人事权与上级领导分离,不管是中国还是外国都一样,不分离只会造成一把手拥兵自重,到时候后果极其严重。这个就不多展开了,我不认为这个可以改。现在看到的政府机关里有很多尸位素餐的人存在,更多程度上还是因为近40年来发展的实在太快,政府职能转变也太多,原有的人员不能够适应新的工作造成的。在进入存量时代,把老人消耗掉后事情就好很多了。
马督公点评
最大的问题不在于谁能开除公务员,在于公务员不杀人放火就终身雇佣。当你把问题故意收缩成“直属领导开除”的时候,其实潜意识已经带着恐惧和认同,全面投降我的观点了,谢谢支持。
在工作之余,人会自由的划分出一些小的赛道。轨道交通、公共政策、税收、航空、羊毛毡、战棋、模型等等等等,每个领域都会有一群爱好者,也应当有专业人士进行交流,可以提出自己的意见,就好像现在的同好会一样。每个人出于兴趣而非工作去学习专业技能。了解一项税收减免的提出就像了解一架飞机研发史一样自然。不仅仅是这些与公共领域息息相关的内容,依靠在某一条小赛道里达到一定的水平,就可以在同样爱好内容的小圈子里得到赏识付出一定的费用。考虑到社会基本福利的普遍发放,这样的圈子足可以让自己过上一个平均水平的生活。
但,这真的是我们想要的生活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