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On this page

线索

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中的“边缘学科”如何才能不边缘

作者信息

  • ID:白酒五两
  • 平台:知乎
  • 联系方式:greatttttwall@gmail.com

2011-07-19光明网转襄阳日报社报导《不会用电脑的18岁少年高考632分:大学想读计算机专业!》

附上湖北省教育考试院和襄阳市教育考试院分别对于高中初中的学业水平考试的要求。

文中描述高三毕业生电脑使用只会开关机,抛开媒体夸大事实的部分,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该学校和地区普通高中教育和义务教育中对于一些实用但属于考查的科目重视程度不足,像信息技术、音乐、美术等科目被边缘化。

希望《睡前消息》能够在“边缘学科”这条线索上有所挖掘。

马督公点评

年青一代(相比他们的学长)不会用电脑,的确是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我觉得和这样几个问题相关。

首先是两个背景: 1 十几年前,大多数高中生和大学生也不会用电脑,现在因为大学扩招和电脑普及,逐步暴露了这个问题。

2 现在的手机和各种大平台应用的确替代了一部分过去电脑的功能。比如说求职,过去要发邮件,现在hr也能接受微信联系。

然后是4个问题:

1 电子设备越来越廉价,国家应该给普通学生配发统一的个人计算机,既提高教育效率,也降低教育成本。然而因为惰性,并没有。

2 家庭教育视个人电脑为游戏机的惯性依然存在。

3 电脑能做的事情在减少,搜索引擎的劣质化,个人网站越来越难开,通过互联网互动能得到的通识知识受到极大污染。不如直接用手机-平板直接看中心化传输的食谱。

4 现在的大学生和学长相比,独立解决问题,独立搜索知识的积极性在下降。既然没有通过互动提升自己的欲望,也缺乏通过创作锻炼自己的意识。这当然和扩招带来的人才稀释有关系,但也和教育体制有关系。

总之,如果你将来有孩子一定要鼓励他用电脑,能主动调整自己获取信息的渠道,也能通过反馈信息获得更深入的信息。最重要的是,电脑是创作工具,表达自己才是最好的学习方式。而手机和平板有利于单向接受信息,不利于输出高质量信息,是电视遥控器的后继者,不是电脑的后继者。如果能用个人电脑替代,尽量替代。

对南京供奉战犯牌位事情的疑惑和担忧

作者信息

  • ID:猫小咪呜喵
  • 平台:B 站
  • 联系方式:1824699375 qq

这场闹剧一样的新闻最终随着政府通报水落石出,没有什么日本外务省,没有什么汉奸,仅仅是一个受到心理创伤的女性用供奉牌位的方式获取心理安慰,在我个人参加的qq群,以及在知乎上的了解来看,并没有人对政府通报表示怀疑,但是我个人对这件事情有一些看法。

首先是供奉牌位的女性本人是个90后,算是比较年轻的一代人,本人也是大学学历,并且在医学院就读同时还在医院从事护理工作,我可以大胆的说这位女士是新时代的知识分子,可是就是这样高学历,高文化的女性,在受到心理创伤后三次进行心理治疗,最后却选择的宗教安慰,甚至出家当了尼姑,这是不是意味着我国在心理治疗方面相对于宗教而言基础太过薄弱,也不受到重视。

另外我比较惊讶是的,这个供奉牌位居然一年/100元/1个,这么低廉的价格是不是也是许多人选择宗教而不是选择心理医生的原因。

希望分析下西部地区职校学生被学校“卖”到东部发达地区进厂打工的情况

作者信息

  • ID:猫-鲸鱼
  • 平台:B 站
  • 联系方式:18469170922

我是94年云南昆明东川人,学历:高中辍学。现在深圳工厂做普工。

有一个弟弟2021年初中毕业后就读我们当地一所职中。他们学校有硬性要求,组织学生到沿海地区进厂打工,不按要求完成就没毕业证。

相关新闻:抖音搜索“9元工价”会有学生工相关新闻

《睡前消息》有一期提到蜜雪冰城未成年人打工被罚款新闻也有一定关联性还有我上网经常看到别人评论,并不是地区孤立事件。

个人希望了解到的:一,学校以毕业证书要挟学生进厂打工是否合法合规。

二,这种产业发生的背景是什么,什么时间开始的,是否有规模化,扩大化的趋势。

个人看法:我们这边经济发展差,我身边遇到过一些,家里人会故意把自家孩子的年龄报的大个两岁,可能方便上学,打工,结婚。

所以这个事大家也不是很抵触。

不过很多未成年人自身劳动赚钱的意愿就很强,但是因为未成年人保护法,企业禁止招收未成年人。

反而让这些未成年人去了劳动环境更差,工价更低的地方。

督工直播说过一句话大概意思是法律不按实际情况来就没有用处。

我觉得这种情况就挺合适的。

希望《睡前消息》可以做一个全面的分析评价。

马督公点评

感谢投稿,我这里首先提供一个侧面的解释,链接如下,强烈推荐阅读!

11 岁女儿不肯读书,爸爸带她烈日下挖 4 小时藕体验父辈日常劳作。你支持这种教育方式吗?

南审“本升专”事件

作者信息

  • ID:猫-鲸鱼

不是很会组织语言,还是先把相关链接都贴出来

从南审到广财,没有同学愿意被“本升专”

全国唯一一所“本升专”的大学出现了

别错过,速报!财院“4+0”项目圆你本科梦

江苏一大学被指集资7亿元建房严重腐败

起因

这件事情起初南审的学生都不知情,因为校方从来没公开过联合办学的消息,只是后来相关院校

选自公众号胡小铭驻京办《全国唯一一所“本升专”的大学出现了》 6月30号,江苏财会职业学院公众号发布了关于财院“4+0”项目的招生宣传。其他内容不重要,重点是“根据《省教育厅关于公布2022年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贯通培养项目的通知》(苏教职函〔2022〕17号),我校与南京审计大学合作的“审计学”专业、与江苏理工学院合作的“会计学”专业获批“4+0高职本科联合培养”项目,在本科批次录取。”

1

根据另一个江苏财会职业学院的朋友透露的信息,报考“4+0”联合培养项目的同学:

学籍在南京审计大学毕业证与学位证由南京审计大学颁发不带联合培养字样同时,档案、奖惩、学业成绩单等过程性材料由联合培养的两所学校共同盖章认定。

当然,学校也说了,录取工作在考试院指导下,在本科批次录取。

高考是不仅是一场选拔性考试,更是无数莘莘学子寒窗苦读十二年的结晶,甚至对一些寒门子弟来说,高考是改变人生唯一的道路。因此,高考素来以公平著称,而录取作为高考的延续,也必须以公平为唯一原则。

但现在,作为普通大学生的一员,我们失望地发现,南审与广财等高校,拿出王牌专业与专科高校以不同分数获取同样毕业信息的联合培养,就是不公平的体现!

首先需要说明,我们并不反对联合培养计划!!!但是,如果通过高考的统招本科同学和联合培养的同学在毕业后获得的毕业证都一样,分不开差距,那高考的选拔意义在哪呢?又有什么公平可言呢?

哪里有不公平,哪里就有反抗。南审学子面对不公平,当然要勇敢地站出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大声地说出自己的诉求。作为权益受到侵犯的大学生,我们希望同样权益受损的高校同学们能大胆站出来,和我们一起合理合法发声,依法维护自己的权益。当然,这件事肯定会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曲解甚至毁谤。他们说,其他高校也有联合培养,只有南审在闹;南审招收人数很少,闹的人却很多;南审本科生看不起专科生;南审无视专科生的辛苦与努力。

很明显,这些言论是片面的、狭隘的,无视了南审与其他学校联合培养的不同!!!首先,南审以审计与会计分别为王牌专业和次王牌专业,在此之前很少有与南审同分数段的学校开展联合培养,即便有,也不会用本校的王牌专业来进行联合培养。

其次,与南审合作的专科高校,其毕业证学位证和南审普通学生没有区别。这是南审与其他学校联合培养的最大不同。审计与会计作为南审的王牌专业,录取的学子都是极其优秀的,高考分数大多能达到985211的较好专业的分数线,

如今,其他与南审联合培养的高校老师明确告知我们,专科高校的学子拿到的双证和我们一模一样,没有联合培养字样,高考的选拔意义何在?同样的专业,同样的双证,却是不同的录取分数。同样都是努力三年,专科生又凭什么看不起本科生的努力呢!更何况还有复读的学子对审计会计专业的坚持不懈。

南审这么做,是对我们学校的声誉,学校的社会认可度以及学校的感情的严重伤害。作为南审学子,我们有必要,也有义务向大家解释这一切,维护自己母校的品牌,声誉,向公众揭示南审的不公平现象,同时希望大家支持我们的合理诉求,维护我们的合法权益。

因此,我们提出以下诉求:

其一,南京审计大学必须在联合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学位证和毕业证,学信网的登记上加上区别于其他南审毕业生的字样;

其二,南京审计大学领导必须做出公开保证不追究任何一个参与此次事件的学生或家长的责任;

其三,南京审计大学需出具盖有南京审计大学公章的澄清声明,消除对本校学生就业和考研带来的不良影响。

我们的诉求仅此三点。在校领导对上述三条作出公开渠道回复之前,南京审计大学的学生和家长仍将采用合理合法的正当手段,维护南审品牌形象,维护教育公平,对校方行为进行公开抗议!

另外,根据同学们从网上寻找到的数据来看,这场“闹剧”似乎并不合法

从国务院和江苏省的文件中可以看出,联合培养是需要在双证上进行标注的,然而根据相关职业学院的表述来看,似乎并没有这样的标注:

  1. 学籍在南审。毕业证和学位证由南审颁发,不带“联合培养"字样。
  2. 档案、奖惩、学业成绩单等过程性材料由联合培养的两校共同盖章认定。
  3. 录取工作在考试院指导下,在本科批次录取。

根据高教处的领导反馈说,两者培养会有区别体现,体现在过程管理记录,例如成绩单、奖学金盖章、毕业生登记表都会是高职那边的章,和我们不一样,档案也是在高职院校,因为培养都在他们那。

马督公点评

这件事很有意思,本质上和易烊千玺事件很像,和其他名人被扒高考成绩也像——“考分差的凭什么和我享受统一待遇”。

这里有两个层面的问题

  1. 统一待遇,的确提高了招聘单位的筛选成本,不利于社会发展。211大学985 大学就算废掉,社会也会制定自己的“简化分类模式”。
  2. 反过来说,“优秀”的学生也发现,自己无法用学历证书之外的东西证明自己比那些“差生”更强。你说这不是巧了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