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众社论
470 期观后感——关于科研的一些随想
作者信息
- ID: 八百奔波霸奔北坡
- 平台:B 站
- 联系方式:986346535@qq.com
本来想在 B 站发专栏来着,审核不通过,直接投稿给蛋卷俱乐部吧。
身为在读研究生,对平时科研活动还是有很多感想(牢骚)的,结合这期睡前消息里面提到的造假事件,给点自己的看法。我觉得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现在的科研环境对失败的容忍度太低,导致整个科研氛围太过唯结果论了,没有能够对失败道路上的技术累计给出合理的评价。正是这种对研究失败的低容忍度催生了造假求成功的现象,结果就一直滚雪球越滚越大滚成了诈骗。
类似的问题在高流讲航天那几期也提到过,究其根本是因为大众以及说的算的 “大领导”不够懂技术,而对此我觉得比较合理的解决方法是建立完善的分层制度,从具体的“一线科研人员”到进行战略部署的“大领导”之间设置几层,每层负责沟通上下层,每层对技术细节理解的颗粒度要求都不同,这样即使是对失败的探索研究,也能给失败路上的技术累计给出合理的评价。这样也能避免评奖评优“唯论文论”,学术课题“蹭热点”的现象发生。
其实任何科层制的设计初衷应该都是包含这层目的的,但是最终都会堕落成“唯上”的样子,一线人员原本只需要提交一份的材料变成了好几份,给每层提交一份,侧重点还有不同,让一线人员除了要追热点发论文,还要给各种汇报组织材料,真正用于创新的时间越来越少,唯结果论有让大家越来越惧怕失败,选题越发保守,严重阻碍了创新不说,甚至动起了学术造假的歪心思。偏偏科研这行的门槛还挺高,圈子都很小,监管难度特别大,长此以往损害不小。
对此我觉得应该引入强化中间层的“沟通能力”的考核机制,让“一线科研人员”对“中间层”打分。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假设一个软件开发团队只有“产品经理”和“程序员”,产品经理对接客户,把客户需求翻译成技术性指标给程序员实现,如果对产品经理和程序员的评价准则只有“订单成不成”,不成就都没有奖金,成了就都有奖金,那结果必然是只要客户有突发奇想,产品经理就会改需求,程序员就要加班,系统就会陷入程序员与产品经理的内耗当中,影响团队整体的效率;如果将改需求就扣产品经理的奖金给程序员当加班费,产品经理就会更好的完成沟通的功能,从一开始就了解全面客户的需求,减少更改需求的次数,提高团队效率。(此处只是比喻,本人对软件开发过程并不了解)
按照督工视频的说法,陈一开始有自信造出芯片,后来发现做不到,但是裹挟的相关人员与利益纠葛已经太多,骑虎难下了,就在造假的路上一路狂奔,直至泡沫被戳破。如果一开始就针对不那么成功的成果给出合理的评价,把失败路上实打实积累下来的技术也做好沉淀,投入的科研经费也不是“打了水漂”的,损失也不会这么大。即使陈打心眼里就是一个骗子,被他忽悠进组的一众科研人员面临的“沉没成本”也会小很多,在面临抉择的时候也会更加倒向自己的良心。
最后我想说,相比于汉芯这种“大案要案”,科研工作中的那些日常损耗更加让我担心。前者就像一个人受了很重的外伤,流了很多血,但所有人都看到了,也都知道他应该止血包扎;后者就像一个人长期处于亚健康,指不定就在哪次加班中就挂掉了。
马督公点评
没有专门搞过科研,请观众评价。
评个人数据管理问题
作者信息
- ID:liyuanhe211
- 平台:bilibili
- 联系方式:liyuanhecpy@gmail.com
近期这些大规模数据泄露的责任方不乏专业的大数据管理机构(如上海大数据平台,上海警方),其管理水平和信息技术水平基本体现了中国(一般)政府组织能达到的最高水平。
即使这一水平还可提高,也高不到可以安全管理个人信息的程度。一般公认头部互联网公司的数据安全措施高于绝大部分政府部门。但近年来,各国大型互联网公司仍不断出现百万以上数量级的用户信息泄漏事件。这些互联网公司的数据安全关系到重大经济利益,它们在保护数据资源方面的经济投入远高于任何可能由税收支持的政府机构,掌握该方面最先进的技术;但它们尚不能使得用户信息不被泄露。这说明让政府建立的“统一的大数据管理机构”充分保护个人信息安全缺乏技术可行性。
这就是信息安全领域的一个说法,“只要集中收集、存储足够有价值的信息,就早晚会泄露”。保护个人信息的唯一方法是不(集中)收集非匿名化的个人信息。这一原则与个人信息使用的批准流程和负责机构无关。
美国开发的基于蓝牙的新冠密接监测系统是这一原则的一个实施案例。其粗略的原理是每台手机不断生成随机变化的滚动 ID,并通过蓝牙向周围数米内的蓝牙设备广播;每台手机同时记录其接收到的其他人发送的滚动 ID。有人检测阳性后,即将自己在患病期间产生的特征码上传至服务器,他人可定期从服务器上下载阳性患者的特征码列表进行对比。
这一架构实现了:
使健康人了解其与密接者的接近位置关系和共处时间长短。
除患者外,任何信息都只存储在个人手机上。服务器只知道阳性患者 14 天内的特征码,无法知道其他用户信息,无法知道患者的身份和绝对/相对位置。
其他用户只拥有身边数米内用户在相应时间段的滚动 ID,脱离接触后即接收不到相应信息。
除非通过其他手段记录相应场所的人员访问记录,难以逆推得出阳性患者身份。
对于节目中提到的一些其他隐私数据管理问题也可以使用类似思路实现匿名化、本地化。
针对疫情防控,美国的蓝牙密接监测未能实施的主要因素是缺乏强制性、用户密 度不足。我国不存在相应问题,仅需向服务器上传少数无法逆推的加密特征保证 用户篡改本地数据后会被发现就可以了(如定期上传本地接触列表的一个 hash)。我们可以实现健康码的匿名化、本地化。
对于“到达危险区域即报警的儿童手表”,不应该允许厂商收集儿童位置信息,而应当在危险区域附近架设警报设备,儿童手表检测到警报设备信号后向家长或警方电话通知。如果未接到警报设备信号即不向外界发送任何信息。
对于网络上需要注册验证身份信息的,由公安部开发,使用类似 OAuth 的思路实现网站可验证身份,但无法逆推得出身份信息。
再如对于大规模社会监控,对面向特定范围人群的监控设施(如小区内、公司园区内的监控),应当加密离线存储于视频摄录地点,视频加密密钥保存于摄录地点附近的负责机构手中,需要调阅的政府部门经某种程序审查后索取密钥才能解密复制指定视频,索取密钥时应保证该范围内人群知晓每次调取监控的行为、并在一定时间内知晓调阅原因。
综上,在基本不影响相应设施功能的前提下,我们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用匿名化、本地化的策略代替集中的数据收集管理机构,从根源上避免个人身份数据泄露问题,保护个人隐私,减少电信诈骗、身份盗用等案件的发生。
《明星“健康宝照片”遭泄露 1 元可买 1000 位艺人身份证号》
人民日报评论上述事件
曾有媒体报道此事,但现已删除
《罚款 80.26 亿元!国家网信办对滴滴依法作出网络安全审查相关行政处罚》
Privacy-Preserving Contact Tracing 技术手册
马督公点评
也请观众评价。
父母与子女的亲情未来会淡漠
作者信息
ID:回收地球人 平台:B 站 联系方式:648368654@qq.com
如果说什么能够直接组成亲情,那很难说。但如果说缺了什么就没有亲情,却可以研究下。
亲情有个必要的条件--物质上的依赖||时间上的陪伴。
我小时候在外公家长大,上小学以后和我爸在一起生活,我妈在外地工作。我对我妈亲情没我爸、外公深。
我也想象不到一种亲情,既不需要陪伴,也不需要物质上的依赖。举例体会下:
- 如果有对父母,生了小孩,从小寄养在福利院,直到小孩长大成人结婚生子,后来父母老了,找到这个小孩,希望能共同生活照顾下他们,大家怎么想?
- 如果有对父母,生了小孩,从小寄养在福利院,直到小孩长大成人结婚生子,后来小孩眼角膜坏了,捐赠的等不到,希望父母能贡献眼角膜,大家怎么看?
我相信基于血缘关系,如果小孩生活困难,父母给点钱支持下是正常的(前提是不能老要)。但捐赠眼角膜则基本不可能,但如果是亲自抚养的孩子,很多父母会捐赠。这种模式可能存在亲情,但分量肯定不够。
督公设想的社会化抚养是一种普通中产达不到的条件,那基本上就是隔绝了父母与子女物质上的依赖,即使父母不出一分钱,政府也有能力有义务将其培养成一个合格的公民。
因为每一个孩子首先是国家的公民,其次才是父母的孩子。督公的解决方案是,空余时间陪孩子玩,培养亲情。
从逻辑上,这个是不成立的。
从小孩个人意愿上,孩子在物质基本独立的基础上,有多大意愿同父母玩耍值得怀疑。我记忆中小孩是更喜欢和同龄人玩游戏的,很少有喜欢赖在父母身边的。
从客观条件上,社会化抚养本质上就是国家带孩子,如果给父母留很多时间是和初衷相违背的(和现在的小学提前放学一样,本意是留时间给孩子玩耍,但结果是上补习班)。
ps:这里有个漏洞,是不是存在一种区间,这个时间用来补课不够,但玩可以。我认为存在,从我的生活经历来看,每周休半天,补课是不够的,但玩玩还行,但优先级肯定是先和同龄人玩游戏。
督公举的反面例子(父母和子女不宜相处过长,否则容易产生矛盾)也经不起推敲,因为这个本质上属于相处模式的切换,小孩已经习惯了长期在校的生活,自然很难适应长期在家的生活。其实反过来也一样,小孩习惯在家,然后送去学校也会不适应,我见识过很多小朋友想待在家里玩不喜欢上学。
但是社会化抚养确实是一种历史趋势,所以说亲情是一个历史概念。不存在督公描述的,即社会化抚养,又培养其情亲的社会化抚养。
不过又有什么关系呢,即使很夸张的从生命诞生开始起算,亲情也才几十亿年的历史呢,我还是很期待社会化抚养。
后记:亲情是什么
我体会到的,亲情是基于子女必须依赖父母抚养,双方有彼此绑定、不能选择的关系捆绑。彼此相处,相互磨合,最终形成的一种的特殊关系。
对抚养的依赖是基础,不依赖父母的孩子,不喜欢孩子的父母,都被自然淘汰了,这个是天然的亲情,哺乳动物基本存在。
关系的捆绑是必要条件,不然人和很多动物一样,如果没有社会关系的捆绑,一旦能独立生活,就会迅速淡化。
相互磨合则是另一种强化,父母和子女在强力的捆绑下,磨合出彼此相处的模式。
一个国家里区分民族有正面意义吗?该不该尽量消去国内的民族区分?
作者信息
- ID: 求知了
- 平台:B 站
- 联系方式:532211781@qq.com
历史上各类民族冲突让我感觉民族区分的危险性是客观的。世界上不止民族区分
有危险,但国内区分民族对社会没有正面意义,所以我觉得应该尽量公平合理慢慢消去国内的民族区分。
我认为民族这种既不体现意识形态也不是经济关系必要的区分,说到底就是人类基于利益和安全或党同伐异或报团取暖的自然而然选择的一种内卷竞争手段。当然个体是无法打破内卷竞争,但是我们现在有国家这种更有效率更少副作用(而且正负作用没有互补性)的竞争工具。国内民族区分基本可以称为一种缺陷,它或者是某种错误的产物或者是深层缺陷的表现。总之是我们应该努力用合理的方法克服的缺陷。
如果担心文化差异,其实我们和父母的生活习俗生产方式就很不一样,而时代地区环境的影响明显比民族更有决定性。我们当代也在取舍借鉴自己和西方的节日和文化,没理由和本国民族的就没法更好的完成。关键是没有必要在政策户籍上强调民族区分。要做到择善而从公平公开的文化宣导,就算不能彻底消除也有利于降低隔阂改善国民生活习惯。
至于历史继承问题,其实汉民族本身也融合了周 商 吴 越等很多民族的历史,甚至汉朝之前我们所有的祖先几乎都没有叫汉人的,华夏历史也是分分合合为什 么不能把少数民族历史也视为分支呢?就像看夫差和勾践,刘备和曹操,康熙和 郑成功。相信会有更客观的历史评价。
这当然不是可以一蹴而就解决的,这或许应该是个有利于国家长治久安的目标。